在「尋找最好的麥穗」 故事當中,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跟三位學生驗證過,到最後發現,何謂是最好?在尋找最好之時,更引伸出做決策時應抱有「不衝動、不猶豫」的心態。
撰文:經一編輯部|圖片:、Unsplash
麥穗理論
三位學生問蘇格拉底:「如何尋找理想伴侶?」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回答,而是帶他們到麥田,叫他們選一枝最大的、最好的麥穗,機會只得一次。第一位學生走進麥田不久,看到一枝又大又好的麥穗,立即就把它摘下來。後來他一直走,發現前面的麥穗比他手中的更大更好,可是他已經沒有機會再選擇,遺憾地走畢全程。第二位學生汲取了前人的教訓,每當遇到又大又好的麥穗都忍著不摘,直到走完整塊麥田,才驚覺摘不到麥穗,錯失了很多機會,走畢全程仍然一無所有。
第三位學生根據兩位前人的經驗,決定把路程分為三部分,先在首三分一的路程中觀察沿途的麥穗,在心目中分出大、中、小,共三類;然後再用三分一的路程,去驗證分類是否正確;到最後三分一路程時,就在屬於「大」的分類之中,揀選一枝最大的麥穗。他手中的麥穗未必是全場最大最好,但卻滿足地走畢全程。
引伸出理性決策理論
這就是蘇格拉底著名的「麥穗理論」,它不保證能揀選出整塊麥田之中最大又最好的麥穗,卻能夠保證在「大」的範圍之中,揀選出相對較大兼較好的一枝麥穗。也就是說,當人要作出選擇時,不能猶豫不決,亦不能衝動魯莽,應花功夫作理性分析,再在合理範圍內選擇出最好。
著名管理大師司馬賀(Herbert A. Simon,1916-2001)根據「麥穗理論」,發展成自家的「理性決策理論」(Decision-making Theory),把決策過程分為三步,包括情報活動(Intelligence Activity)、設計活動(Design Activity)和抉擇活動(Choice Activity)。「情報活動」是觀察整體環境狀況,訂下滿意的標準;「設計活動」就是探討各種可行方案的優點和缺點;至於「抉擇活動」就是在各個可行方案之中,找出最接近「標準」的一個,作為最好的選擇,而不再尋找更好的方案。
August 29, 2020 at 09:00AM
https://ift.tt/3lvawOE
尋找最好的麥穗投資決策時不衝動不猶豫| 投資 - 經濟一週
https://ift.tt/2N5inT0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